您的位置: 首页 >校友文选>> 正文内容

拳拳母校情 浓浓同学亲 ——淮北师大中文系七七级学子返校聚纪实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24-10-05 点击数:

2024年9月12日是淮北师范大学成立五十周年纪念日,自从校方的通告欢迎校友返校参加纪念活动,我们七七级同学在张秉政教授倡导下,借校庆的东风,大部分同学都想达成返校欢聚的心愿。我们这届同学是特殊时期的一批学子,77年进考场多数已是而立之年拖儿带女生活艰难,当然也有应届毕业生朝气蓬勃,相差十多岁同班共读,互相磨合、包容,竟也相处融洽。现在年长者已经80高龄,最小的的也60多岁,身体和家庭情况各异,从祖国四面八方赶来,这次欢聚确实不易!

9月11日,从合肥到淮北的列车上,二位同学陈同方和李广文坐在一起愣是二个多小时才互相认出,彼此的容颜已改,难免唏嘘不已!到淮北曼哈顿国际酒店大厅集中报道时,好多同学见面已不相识,一旦认出彼此,大家互相拥抱、握手,亲热非常!有的同学前一天还在医院吊水,有的同学孙子还在住院治疗离不开爷爷,但他们还是义无反顾前来!筹备这次活动的张秉政、丁小平、张援和我,早早等在曼哈顿酒店大堂迎接各位,见了同学感觉格外亲,一切辛苦付出都值啦!

下午5点半,我们先在曼哈顿国际酒店大门前合影留念。31位同学和淮师大文学院徐方书记、高再兰院长、原中文系朱学忠书记、许传京老师、潘小平老师合影,欢聚的喜悦洋溢在我们的脸上!

酒店为我们聚餐的大包间布置了喜庆欢迎字幅,正前方“热烈欢迎中文七七级同学回家”大标语醒目,两边是“秋菊溢金 共忆往昔情谊” “丹桂传香 相聚师大校园”条幅分挂,热情温馨!接下来我代表大家欢迎淮北师大文学院领导和我们入学时健在的老师一行到来。

首先有文学院党委书记徐方对我们七七级同学回家表示热情欢迎!尊称我们是前辈、学长,向我们介绍学校五十年发展情况以及文学院发展近况,他恳切动情的介绍,让我们对新校区憧憬向往,对今天的文学院羡慕不已。我们听得心旷神怡,为母校和文学院取得的辉煌成就赞叹!

高再兰院长是我们的小师妹,她谦逊有礼表达对我们七七级学子的尊敬,对我们这次返校团聚表示热烈欢迎!听着年轻漂亮的高院长笑盈盈讲话,我们不禁为文学院领导班子年轻化感到高兴欣慰!

潘小平老师曾是我们的写作课任课老师,她虽然当时留校不久,但业务水平过硬,她的课我们都认真听,留下深刻印象!我们虽然有的同学年龄比她大,但我们是非常尊敬她的。她现在是著名作家、学者、媒体人,受学校邀请,可她当晚没有到学校宴会现场,而是来到我们中间,同学们感到非常亲切和高兴!潘老师是我省著名作家祝兴义小说《抱玉岩》中主人公原型。她和我们班孙叙伦同学(著名编辑)演绎在那个动乱年代社会关系错位的悲情故事(潘老师原来是孙叙伦的学生,后来孙叙伦又成了潘老师的学生)。这部小说1978年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影响很大。

许传京老师不愿郑重其事地发言,连连摆手说免啦。他是所有带我们课老师中最和蔼可亲的一位,当年不到40岁,正是年富力强之时,和同学们关系最好,现在他虽然已经耄耋之年,但精气神十足!我们也亦师亦友和他寒暄握手,开开玩笑,那师生情谊浓浓烈烈让人牢记心底、久久难以忘怀的。

张秉政代表这次筹备组同学发言,他感慨地述说,我们当年参加高考多么不容易,270万考生,录取率只占50分之1(包括大专、高职),可谓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我们都是时代的幸运儿!感谢感恩这个时代!感谢母校师恩!

回想我们当初走进的校园时看到的无院墙、无师资、无图书和教学资源,立马感到“心里凉”;可我们又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大家发奋读书,老师认真教和辅导,让我们又感到“心里热”;现在的母校景象已是翻天覆地变化,校园整齐美观,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又跻身于省属重点大学,确实又感到“心里爽”!

张秉政的一番话说到大家的心坎里,于是同学们共同举杯祝母校越办越好!祝大家身体健康!家庭幸福美满!

晚宴进行中,学院领导和老师们与各桌同学碰杯畅饮,欢声笑语回荡在餐饮大厅……

 

9月12日上午9点,我们租车前往新校区参观。滨湖新校区校园开阔,校内马路笔直平坦,红墙蓝瓦中式楼房建筑错落有致,把15个学院统筹安排各成一体。同学们从车窗向外远观,都赞不绝口感叹:太不可思议,太壮观啦!

我们大部分同学先去参观校史馆。

校史馆陈列自74年建校初期简陋教学楼和棚户办公场所,黑白照片记录那时的简朴校舍,同学们学习和劳动场景。依次是学校的逐年变化:安师大淮北分校、淮北煤炭师范学院、淮北师范大学。从更名可看出学校不断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开辟广阔的空间。 

我们当时就读的原不起眼,几近破烂不堪的学校,在我们中文系七七级两个班也培养不少人才。如张国宪读博后留在北京社科院语言研究所担任副所长、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津贴;吕绳振、郜锦强分别担任高校的党委书记和副院长,还有参加这次聚会的张秉政、周颐、杨华、陈同方,也是高校教师。据不完全统计,我们这近百名学子中,就培养出大中专、中学校长七八名,省地市县党政干部多名,还有央企高管,优秀企业家、报社刊物老总、著名学者、教授、新闻记者、知名书法家、摄影家等等,可谓人才济济。这其中大多数人分配到地方基层就扎下根来、踏踏实实、敬业爱岗,成了所在学校中坚和骨干,基本上都被评为高级教师,其中陈长亚还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中午,我们在新校区学生一号食堂用餐。目睹整洁明亮宽大的学生食堂,再联想当年我们八个人一盆饭一盆菜蹲在地上吃,那时用餐环境和现在学生食堂环境天壤之别,大家不免又感慨一番!

下午一点不到,我们来到师大文学院会议室。会议室外,几位志愿者礼仪女士迎接我们,入门即可看到“热烈欢迎文学院校友们回家”,会议室墙上“诗墨薪传 礼赞母校”校友笔会标语,为座谈会烘托了气氛。大家顾不了休息开始自由发言,抒情欢唱。包先华高歌一曲当年纪健生作词、张民望谱曲的歌“春风桃李开”书卷气十足的周颐教授,受包先华的感染,也不由自主为大家演唱了一段沪歌“我家在上海”。陶建国更是满怀激情讲述自己当年进校二个月后,突发疾病吐血不止,学校紧急把他送往医院。因患严重肺结核住院好几个月才挽回性命,许多费用都是学校支付,病好后休养一段时间回校,和中文79级同学一届毕业。他感谢学校的救命之恩、感谢老师的培育之恩!杨永献同学初到徐州工作时,85年以前都听不到有煤师院同学信息,现在徐州已经成立淮北师大校友会,师大校友很多,他表示今后要多多为淮师大发声!

张久光同学因当天晚上有个重要的推介会,要提前回去。他来时开车带四箱纯品砀山梨分与大家品尝。

赵成富原来是我们二班党小组长、团支部书记,他的儿子赵永明博士毕业,现在是师大文学院副院长,真是:新时代新人才,一代更比一代强!

二点左右,座谈会开始。

张秉政代表七七级同学向文学院致谢,并赠送书法、摄影艺术作品。(夏文蔚书法作品“桃李沐春风”、张秉政二幅摄影作品)。

徐方书记简短致谢,对七七级学友回家再一次表示热情欢迎和致敬!

高再兰院长用ppt介绍文学院发展和展望。从1974年中文系仅有一个“汉语言文学教育”——2018年共发展为6个学科教育专业:汉语言文学(本科)汉语国际教育(本科)新闻学(本科)广告学(本科)网络与新媒体(本科)戏剧影视文学(本科)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学科教学(语文)(专业学位硕士点)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点)。她的介绍真让我们大开眼界,为文学院有如此发展和博大精深众多专业学科喝彩!

接下来同学座谈,先有杨华发言,他感慨学校发展节奏快,校容校貌变化大,也提了自己几点看法和设想。一是感恩,我们应该感恩邓小平当年提出“年龄不限、婚否不限、家庭出身不限、取消届别、择优录取”的意见,才让我们这些当年的知识青年、民办教师有机会走上高考之路。二是感谢师大中文系老师们孜孜不倦对我们的教诲和培养,让我们成才。三是感慨淮师大50年变化可谓翻天覆地,发展如此的好!为我们母校点赞!

梁晓莹接着发言。晓莹在安徽旅游局工作,退休后继续发光发热,和张秉政一样被评为安徽省离退休优秀干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她牢记师大校训:博学 慎思 励志 敦行,大学校风:敬业 奉献,自认为有些做得不够,有些做的不错,不断勉励自己坚持进步!

陈怡是我们同学中做企业事业有成的代表。他多年前曾经担任上海领带厂厂长,该厂以生产“敦煌牌”领带著名。领带材料由中国特有丝绸制作,品牌和材料是“珠联璧合”的创意。数年任职,尽心尽职的品牌创新,让他心中和中华文化艺术瑰宝——敦煌,结下了毕生之缘,于是他无私捐款,多次带队到敦煌学习,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优秀文化精神。他还租地创建文化创意园(浦东 长宁)、成立嘉定草编文创馆,宣传中国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他的事业自认为是中文系所学基础打底,汉语言文化教育为基础,服务国家,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以此为契机,弘扬和传播中国大文化精神。我们为陈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正能量点赞!但陈怡发言中多提及张秉政同学,他说张秉政大运河采风、采访,摄影记录沿河文化民俗民风,花大量时间撰写《运河 中国》图文并茂的长篇巨制,一干就是十年!大运河文化研究是国家战略。(张秉政还有大运河系列研究文献“千年运河百座桥”等多部作品即将问世)《运河·中国》著作评为中国大运河书香榜单,新华社、光明日报多次报道。在2023年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暨北京(国际)运河文化开幕式·主论坛上,正式发布书香运河板块收录了淮北师大张秉政教授的《运河·中国:隋唐大运河历史文化考察》一书,业内专家称誉张秉政教授这部书是“隋唐运河纸上博物馆”。陈怡认为这些都为母校争了光。

时间关系,许多同学没来得及交流和发言,但七七级确实是不同凡响的一届学子!

三点多,我们来到新校区行政楼大厅。陈怡所在企业,代表中文系七七级所有同学,捐赠给学校一面花梨木镂空雕花大镜子,用红绸子覆盖着,马上在此举行揭幕仪式。学校党委常委蔡雷校长,社会合作处李璟处长在学校行政大厅迎候同学们到来,蔡校长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感谢七七级同学们对母校热爱,赠送母校礼物很有寓意。蔡校长、李处长与陈怡共同揭下挂在大镜子上的红绸布,高大壮观的镜子呈现在我们眼前!

感谢陈怡代表我们七七级同学向学校表示了心意!“镜子”的寓意:古代,镜子被视为吉祥之物,代表着祝愿吉祥如意、生活美好!镜子也可正衣冠,提醒人们正视自己的内心、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总之有积极意义!

   下午四点钟,我们乘车到老校区看看,老校区是我们真正意义上的“家”。

相山校区建设的也很好,原来的教学楼送给附中了,在周围高楼的掩映下,她显得那么矮小、不起眼。我们已经找不到原来的家,只能到原来生活学习过的周边走走看看。老校区也是满园彩旗飘飘,喜庆色彩很浓,老家变成新家,我们无不感慨学校和祖国一样日新月异飞速发展中!

在老校区我们有幸观看“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暨建校50周年书画展”,展出作品琳琅满目,我们寻找七七级同学作品,有张秉政的摄影作品好多幅,还有郜锦强书法、夏文蔚书法、张圣书法作品,他们都是我们七七级的大才子。

在老校区我们无限留恋往昔的读书时光,不少同学叹息:忆往昔峥嵘岁月稠。那时我们正当年,多少豪情壮志满胸间……站在老图书馆门前,我们大声说:淮师大 中文系 七七级 我们 回来啦!!!

中秋节前夕,陈怡微信写到:不老同学,青春母校!相逢欣喜,相遇欢喜。

杨永献写到:当你离开学校再重逢的时候,你才知道什么叫同学!

张东彬写到:山河远阔,烟火人间,又一年,千里婵娟。月光所至,万事如意。

永远的七七级!让我们有生之年再相聚!


中文77级2班 王继玲供稿